首页

女王视频在线观看

时间:2025-05-25 08:54:10 作者: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茨通电话 浏览量:43531

  中新社昆明3月3日电 题: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如何走向下个千年?

  ——专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原所长王清华

  作者 陈静

  2013年6月22日,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10年过去,哈尼梯田发生了哪些变化?梯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专注研究哈尼族文化40年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原所长王清华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哈尼梯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它构建了一个怎样的农业生态系统?

红河哈尼梯田晚霞。孟宪岭 摄

  王清华:哈尼梯田主要分布于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由于红河等河流的切割,这里山高谷深、气候系统极其复杂。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深刻认识当地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垦殖梯田: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由于海拔不同,梯田分为高山梯田、中山梯田和低山梯田,有的梯田在背阴面;有的在向阳面,所需稻种又不一样。因此,梯田的生态系统是极度多样化的,如元阳县就有180个当地稻谷品种,适用于不同梯田种植。

  水是梯田农业的“命根”,哈尼族在每座悬挂着梯田的山腰都挖出数道水沟,从高山顺沟而下的泉水由上至下注入最高层的梯田,高层梯田水满流入下一块梯田,再满再往下流......直到汇入河谷江河。水沟跨州连县,盘山绕岭,形成独特的水利系统,可保农田用水常年不息。

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刘冉阳 摄

  此外,哈尼族高山梯田农业系统中施肥、增加地力的方式也十分独特——“冲肥”。哀牢山区山高谷深、行走不便,哈尼族便利用高山流水把肥料直接运送到田里。一是在村中建一大水塘,平时家禽牲畜粪便、垃圾灶灰积集于此,栽秧时节搅拌肥塘,乌黑的肥水顺沟流入梯田。二是冲山水肥,每年雨季到来,在高山森林积蓄一年的枯叶、牛马粪便顺山而下,流入山腰水沟,这时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一起出动,肥水在人们的大力疏导下迅速注入梯田,当地人称为“赶沟”,这是梯田农业生态文化巧夺天工的独特创造,也是高山农业生产经验的集中体现。

  总的来说,哈尼梯田农业系统极大地贴合、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是一种生态的、科学的、立体的农业系统,正是因为它具备这些特征,才能在哀牢山区运用千年,流传至今。

  中新社记者:哈尼梯田这种“立体的”“生态的”农业系统蕴含了怎样的智慧?为什么可贵?

  王清华:哈尼梯田农业系统最根本的理念,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于梯田用水从高山森林而来,哈尼族对森林有着强烈的敬畏之心,大量神话、传说、谚语都诉说着森林和人的关系,使保护森林的理念在人们心里深深扎根。

  此外,哀牢山的立体气候使得高山寒冷、河谷炎热、半山冬暖夏凉。因此,哈尼族在最适宜人类活动的中半山向阳坡建造房屋,形成村落。在村寨周围种植树木,在房前屋后开辟菜园,以高山森林为源泉,引入村中的人畜饮水用之不竭。而且,居住在此间既方便上山狩猎采集,又方便控制水源、下山种田,一举多得。

图为元阳哈尼梯田丰收时节风景如画。李嘉娴 摄

  如此,高山森林、半山村寨、下半山梯田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生存空间,把自然生态系统和梯田农业系统、人类生存活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依托梯田农业系统,哈尼族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比如,在高山耕种比在平坝艰辛许多,养成了哈尼族吃苦耐劳的精神;梯田筑埂、“冲肥”都需要全村协作,让哈尼族极具集体主义精神,迁徙到哀牢山1000多年来与各民族和谐相处,并逐渐发展为云南省人口第二大少数民族。一切皆顺应自然的规律,就算泥石流把梯田冲垮,他们也不着急,认为这是自然的、正常的,修好即可。这种尊重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理念、集体主义精神正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

图为元阳县村民在梯田插秧。刘冉阳 摄

  中新社记者:全球还有哪些典型的农业世界遗产?与哈尼梯田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通之处?

  王清华:除哈尼梯田外,意大利皮埃蒙特葡萄园景观、菲律宾伊富高梯田以及中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都是世界遗产。其中,伊富高梯田已有2000余年历史,与哈尼梯田一样,同为高山水稻梯田,坡度最高均超过70度,均利用高山森林的泉水进行灌溉。不过,伊富高梯田的田壁系石块筑成,哈尼梯田采用泥土筑造,其灌溉系统也略有不同。

  虽然各地的农业世界遗产所处区位、表现形态、运行机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高度适应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存下来。

  中新社记者:如今,哈尼梯田的传承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迈向下个千年?

  王清华:哈尼梯田目前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二是现代化导致传统耕作技术、传统文化的流失。

  近年来,哀牢山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梯田科学技术的掌握、技艺的传承和使用出现断层。另一方面,随着杂交水稻的种植以及与之配套的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的使用,本土水稻品种大幅减少,行之千年的“冲肥”逐渐停用,水资源、梯田湿地水体受到污染,梯田养鱼无法进行,土壤也板结变质。所谓“现代化”“先进”的手段对传统农业造成很大冲击,不利于梯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哈尼梯田面临的困境,在世界范围并不少见。以菲律宾伊富高省的高山水稻梯田为例,其1995年入选世界遗产后,短短几年又成为世界濒危遗产,这是为何?

  除劳动力流失,梯田无人维护外,梯田中还滋生了繁殖力极强的大蚯蚓(最长有45.7厘米长,1.3厘米粗),为了寻找食物,它们在梯田里到处打洞,梯田结构遭到破坏,田壁被大雨冲毁,梯田被泥土掩埋。专家分析,它们很可能是因为原先居住的森林被毁,才被迫迁移到梯田中。

  面对这样的情形,该如何自救?我认为,应当用传统拯救传统,逐步恢复哈尼梯田传统的耕种方式,停止杂交水稻种植,恢复多样化红米种植,停止化肥农药施用,恢复“冲肥”农业科技,恢复梯田养鱼等。

  可喜的是,自申遗成功以来,哈尼梯田知名度快速提升,通过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观照,哈尼族文化自信得到极大提升,当地政府及老百姓对梯田的保护和修复可谓不遗余力。

元阳老虎嘴景区,夕阳下的梯田。许建梅 摄

  如针对小龙虾、福寿螺等外来物种的侵害,地方政府和科研人员结合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取得初步成效。为保护森林植被,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陆续建立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同时,红河州提出在哈尼梯田核心区种植传统红米,恢复延续千年的传统。

元阳县村民丁继楠在梯田中直播。刘冉阳 摄

  值得一提的是,入选世界遗产后,梯田旅游业迅速兴起,极大促进梯田产业发展和产品升值,元阳县政府推出“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提高梯田价值和村民收入。哈尼梯田5个申遗重点村落之一的阿者科村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部分村民提供管理、售票、向导等9类就业岗位,其余农户经营农家乐餐馆、织染布艺体验、哈尼家访、梯田捉鱼、哈尼婚俗表演、红米酒品尝等旅游项目,游客逐渐增多。据统计,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持续走高,近年来,元阳县已有近40%的村民选择回乡就业或创业,千年哈尼梯田焕发新的活力。

元阳县村民丁继楠在直播中教网友如何做梯田红米线。刘冉阳 摄

  我始终认为,传统是连接今天和明天的动力源。传承千年的梯田背后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古老智慧,而要让哈尼梯田迈向下个千年,则需要我们延续这样的传统,通过传统走向明天。(完)

  受访者简介:

  王清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包括民族学及影视人类学等。自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田野调查研究,主要研究基地在云南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对哈尼族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对哈尼族梯田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出版《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被雕塑的群山》《凝视山神的脸谱》等研究专著1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专著《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是中国第一本关于梯田的系统研究专著,在学术界引起普遍关注,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基础,获云南省1999—2000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王清华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30声枪响,多人受伤 美国费城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

据了解,为有效提升民众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水平,年初上海市政府将“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列入了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由上海市红十字会牵头,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教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妇联等单位配合,共同推进实事项目的实施。上海市红十字会也第一时间成立了实事项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区红十字会及相关培训承接单位也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相应工作小组。

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李明卫被“双开”

俞蜀湘介绍,治疗师会先了解受灾群众在安置点的实际生活状况,帮助其解决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饮食、居住是否习惯,先提供外部条件,确保他们能在安置点安心生活。”她说,在此基础上,治疗师会耐心倾听受灾群众对未来的担忧,帮助他们将内心隐藏的情感正确宣泄、释放。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与白俄罗斯农科院探索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创新方案

“这种滴灌方式已经推广,每亩节水在10%以上,亩均节约50立方米水,增产2%。”一旁的该县农技推广员王燕说,“水利设施的完善,是节水的底气!”

日媒:福岛核电站一度响起火灾警报 弥漫大量水蒸气

音乐在陈志和这里自然流淌。“很多歌名我不知道用汉语怎么说,但我就是会唱。”陈志和能用佤语说出30多首歌名,还有许多歌只要她能稍微哼出曲调,总能唤醒记忆完整唱出整首歌。

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浙江新乡贤助力海岛基层治理

当地时间2023年9月16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马耳他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多轮会晤。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